
直播时间:6月9日
直播主题:演讲高手成长的五级阶梯
主播:老胡

我们为什么要学演讲?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很容易就想到“提高影响力”或者“传递自己的思想”。不错,会演讲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有影响力、很有魅力。
不过我认为这只是演讲的外在表现给人的感觉,回顾自己30多年的讲台经验,我得到了另外一个答案:我认为演讲是用来修炼自己的法门,这个修炼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勇气
先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勇敢?
我非常喜欢《权力的游戏》里,Ned回答他儿子说的这句话:
“当一个人害怕的时候还能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
很多朋友学习演讲要跨出的第一步,就是面对恐惧,面对自己内心的紧张。
曾经我们训练营有一位叫小青的伙伴,她说自己上台就会腿软,表面上看起来没事儿,但是每次讲完,走下舞台,感觉自己都要虚脱了,而且有一次还真的两腿一软,摔倒在地,把领导和同事都吓了一大跳。

有“演讲恐惧症”的人并不是少数,我曾经也非常容易紧张害怕。
我第一次上讲台是4岁,那时还在幼儿园,六一儿童节时到大礼堂里讲故事。结果自己海拔太低,站上去够不着麦克风,刚张口就被老师打断,然后上台来帮我把话筒调低一些,这时台下一阵哄笑,虽然追光灯晃的我眼睛一片白光,根本看不清台下的情况,但那一阵笑声已经足够让我头脑发白,最后我讲了什么,怎么结束的,已经完全不记得了。这应该是我最紧张的一次儿童节。
到了中学,1997年香港回归,要举行演讲比赛,虽然被选到学校参加总决赛,一开始很兴奋,写稿子、练习,都很顺利,但是当我站到讲台上,而这个讲台刚才是校长发言的地方,我突然又紧张起来了。虽然强行控制自己不要发抖,但是中间还是有一段词都忘记了。还好,听众们估计也没有认认真真听,只有班主任知道我忘词。
工作后,有一次主持全公司营销人员的大会,居然中间鬼使神差地掉了一个环节,这是老板发言的环节。虽然当时现场工作人员及时提醒了我,我也自己就给自己救了场,但是当时那个紧张啊,感觉马上就要被当场fire(辞退)掉了。
我一直给参加“想说就说”训练营的伙伴说,我不是不害怕,而是怕得次数太多了,胆子就练出来了,因为我发现无论情况如何糟糕,“反正不会死”嘛。

如果能跨过对演讲紧张的这个坎,还会有意想不到的其他收获。
我记得到乙方后不久,团队就拿下了一个大订单,而且我们和客户合作了整整5年之久。
我还记得当时我去讲方案,刚开头讲了3分钟左右,就被打断了。客户的总监问我,这个信息我们是怎么得到的,我说是你们的同事告诉我们的。然后总监就回头问自己人,为什么是这个信息,自己之前说过很多次不能这样理解……然后他们就开始了差不多5分钟的内部讨论。这期间,我讲也不是,回到座位坐下也不是(我当时站在会议室靠近投影的一端)。我就静静地听着他们的讨论,顺便理解一下大领导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们讨论完了,总监回头看着我,也没说话,我先开口问,我还能继续讲吗?总监说你讲,我看你们还写了些什么?于是我又按照自己的节奏继续了。
当然,中间又被打断过两三次,有时候是和我们讨论,有时候是他们内部交流。就这样,原本给我的20分钟讲方案的时间,被硬生生地延长到了1个小时。我终于讲完了,回到座位上坐下来。当时心里想,自己讲得太烂了,这个单子应该没戏了。
没想到第二天,客户就来电话,让我们改一改方案,再去讨论一次。当时觉得真是柳暗花明啊。
直到后来和客户成功合作,也越来越熟悉后,很好奇地问客户,为什么第一次讲方案被打断成那样,还愿意找我们呢?
客户笑着说,因为我们是第一个被打断成那样,还能勇敢地讲完的供应商。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客户又继续解释到,很多讲方案的乙方,被打断一两次,阵脚就乱掉了,但是我们讲的时候,虽然磕磕绊绊,但是该讲的都讲出来了,其实思路上并不是一无是处,所以总监觉得如果我们能理顺思路,就愿意再给我们一次机会。
客户也问我,为什么被打断成那样,还能稳住讲完。
我说:“因为没有让我不讲啊!那我就讲完再说。”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就像演讲一样的,不得不面对事,只要不怕,不怂,就有机会。

从演讲中获得的小勇气,
能帮你面对生活中的大困难。
第二阶段 逻辑
逻辑这个词儿,我们经常听到,这个人有逻辑,那个人没逻辑。
我也曾经以为逻辑就是思路清晰,直到最近在得到上开始听傅佩荣老师的哲学课,才明白这个熟的不能再熟的词本身是一个标准的哲学词汇。

傅佩荣,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
以下引用部分傅佩荣老师课程中的部分内容。
我们如果给"逻辑"下个定义,逻辑就是思维的规则。
在西方的语境里,你知道逻辑有多重要吗?举个例子,很多学科都以逻辑作为它英文单词的尾缀,表示我这个学科是用理性的方法去研究特定领域的知识的。比如说心理学是Psychology,生物学是Biology,社会学就是Sociology。
那“逻辑”这个词怎么来的?英语中"逻辑"的字根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古希腊文叫做logos,我们一般就用音译叫做"逻各斯"。那么在古希腊哲学中逻各斯的意思是什么呢?它的意思很多,但你只要掌握最重要的两个就够了:
第一个,逻各斯就是言语。一个人说出有意义的话,那个话就代表里面有逻各斯。
第二个,既然他说出来的话有意义,就表示他可以做出一个恰当并且合乎理性的安排,那不就是法则吗?所以你只要记得逻各斯就是言语,就是法则,这两点就够了。
我的理解,逻辑=语言的法则,意思就是:话,不能随便说。
培训演讲技术的时候,发现很多人知道要有逻辑,但是会有两个明显的问题:
第一, 混淆逻辑与内容。
比如,一说起结构,总喜欢说why/ what/ how(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这不是逻辑,而是内容,是你想讲什么,而且这还是一个非常粗略的内容,如果按照这个方向去准备演讲内容,很容易讲着讲着就跑偏了。
曾经一家客户公司举行演讲比赛,让我帮忙给一个比赛评分表,我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写了一个,包含5个大的评分维度,每个大维度下还有二级维度,比如流程、创新点、商业价值、团队介绍等等。本来这是给评委看的,结果他们公布评分标准后,参赛的人就把评分标准,当成了演讲的框架,结果讲得磕磕巴巴,听众也觉得莫名其妙啊,感觉一会儿讲这个一会儿将那个。
第二, 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讲一点。
这是贪全,总担心少讲了什么。但是“演讲是遗憾的艺术”,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什么都讲到的,反而面面俱到没有重点,也就不会存在逻辑。
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演讲到底要达成什么目的。奇葩说、吐槽大会很流行的时候,有的公司希望员工演讲也能模仿奇葩说、吐槽大会的风格,结果讲得不伦不类。不同的目的,讲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逻辑,适合不同的方式。没有目标是谈不上逻辑的。
当你通过演讲,修炼出逻辑能力时,其实你就修炼出了:目标感、懂取舍、主动地思考和分析,以及对象感。
除了通过演讲修炼逻辑能力以外,我再推荐两本书,一个是《金字塔原理》,一个是《学会提问》。


如果说金字塔原理是建造大厦,那么《学会提问》中教你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工程质量检查。

“逻辑清晰,就是人间清醒。”
第三阶段 感性
相信你也知道,演讲培训中,除了训练逻辑结构以外,还有就是生动化的演讲,比如什么讲故事这类能让演讲听起来不那么枯燥的。
这些技术其实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通过感性的表达透露出了对人性的理解。
我选三个技术和你谈谈演讲提升我们的感性能力,究竟在提升什么。
首先就是讲故事,讲故事就是典型的理解人性。
我们为什么要讲故事?相信大家都会背诵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的话,人类:智人之所以能战胜其他人种,成为地球上的统治者,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智人会虚构故事。
虚构的能力是人类非常强大的力量。
《三体》中,罗辑作为面壁者,最终制造出一个策略来威胁三体人,用的就是这招,他的行动与真实想法不一致,说穿了就是撒了个谎。
所以不要担心小孩学会说谎,因为他们迟早都会说谎的,说谎就是虚构能力的表现,家长只能注意引导,无法避免。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动物世界》、《蓝色星球》这类纪录片,明明是讲动物的,结果也要“硬生生”编出一个个的故事,还给狮子、海豚起名字,让观众通过镜头去了解他们的爱恨情仇。之所以要这样,就是因为节目的编导都知道,人们喜爱看故事,而不是动物学里那些难懂的专业术语。
故事就是我们生活的投射,而且它浓缩、有冲突,很刺激,甚至让我们能通过故事体验一把自己不曾,也不肯能拥有的人生体验,比如我爱看《黄飞鸿》,底层的原因就是想当英雄,当然现实中很难,于是就在别人的故事里去找感觉。

学习讲故事,就是学习绕过听众的理性判断,直接抵达人性深处的能力。
再来是打比方,就是我们在语文课上都学过的比喻、类比。
刘润老师说过他和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的一次对话,他请刘德描述一下小米的商业模式,刘德打个比方说小米的商业模式就是“烤红薯生意”,因为小米拥有大量的用户,这些用户不仅要买手机、充电宝,也需要枕头、毛巾和牙刷,与其让他们到其他地方去买,不如在小米买。就像用火炉子的余热来烤红薯一样。刘润老师说,刘德明明可以用一个更抽象、更神秘的词,比如“流量溢出”来描述这个模式,但是,他却用了“烤红薯”的说法,很接地气,让别人听得懂,也很生动。

最近听吴军老师介绍自己的新书《元智慧》时,讲了这样一段话,我看完后,觉得有点感觉,但是又有点似懂非懂,于是强迫自己通过打比方的方式说说自己理解了什么,于是有了这段笔记。

我很喜欢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他说: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和乙共通的地方,发现甲暗含在乙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我想,乔纳森的意思是,

我们学习用比喻来描述世界,
比喻则培养了我们的对生命的洞察。
最后是金句、排比句。
在演讲中,特别是国家领导人的演讲中,经常听到金句。比如
希拉里:“人权是妇女权利,妇女权利是人权。”
小布什:“我们或者把敌人带给正义,或者把正义带给敌人。”
肯尼迪:“人类必须终结战争,否则战争就会终结人类。”
当然还有最著名的那句:“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这是约翰肯尼迪就职演说中的金句。
在听辩论赛或者演讲时,只要讲话的人用了金句,甚至是连续来几句形成排比句,你就会觉得太有气势了,你就开始热血沸腾,你开始不去思考他说的对不对,但是你会觉得太有feel(感觉)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一开始,我也不知道,反正老师教,就这么用,而且用起来,感觉还不错。也是很巧,熊逸老师和万维钢老师的课程中都谈到过这个内容。
万维钢万sir在解读《流行制造者》这本书时,提到金句、排比句之所以有这么大的作用,是因为他们像音乐一样,有节奏的重复。
熊逸老师在《熊逸书院》里讲解《诗经》的时候提到诗歌之所以流传广、时间长,是因为最初诗歌的缘起是原始社会中,巫师用来祭天、敬神的咒语,这种神奇的语言有一种催眠术一般的魔力,使所有人的情绪得到纾缓和释放,进入一种类似于共振的状态。就是在这些仪式的反反复复之中,群体凝聚力不断得到巩固。这种咒语的特点就是工整、押运、有节奏,还重复。
所以,演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说理往往是最大的忌讳,你要做的是绕开听众的理性,激发他们的原始情绪。所以你可以时不时用一些节奏感强并且押韵的、涵义有点朦胧的句子,也就是金句或者排比句。

影响力不来自于你多么有道理,
而在于你多么会说咒语。
第四阶段 学习
有高质量的输入才会有高品质的输出。
关于学习本身,在之前直播中已经谈过很多,而且我们很多的订阅号文章都在解释学习的机制,今天就不谈细节了,而是分享因为要演讲而获得的学习收获。
回忆工作的头20年,一共有四个阶段自己成长最快,而每个阶段的成长,几乎都是因为要上台,被逼出来的。
第一,就是第一份工作,因为当时是0,稍微进步一点点,就不得了。更重要的是,我第一次上台讲课,是几乎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被我的老师踢上讲台。当时本来是他要给客户讲课的,结果到了客户那边,他说他有其他事,让我讲。我说我没讲过,他说PPT都是你做的,然后拍拍我的肩膀,转身就去客户老板那里喝茶了。就这样,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讲了ISO的条文导入。当时真的是被吓破了胆,后来也就知道了台上侃侃而谈,其实是台下的千锤百炼。还好那次没有搞砸。从那以后,每次再跟课,我都在记笔记,看看老师讲了什么,怎么讲的,万一又突然要我讲,我能讲什么。这算是成功的挂上了1档。

第二,是在麦考林。我也是当时认识了楠哥。我当时和楠哥一起负责呼叫中心的培训工作。但是当时我才工作3年多,要管团队,又要讲课,一开始真是手忙脚乱的。特别是讲课,那个时候还是职场菜鸟,哪有什么东西能讲,都是听来的,看来的,山寨来的。但是必须变成自己的去讲啊,结果讲着讲着,就发现自己好像不一样了。就像伯恩·崔西说的:你会成为你教导的样式。这就相当于挂上了2档。
第三,是在安利中国培训中心。虽然上台讲课的次数没有增加,但是要求变高了,听众也变得更复杂,对自己的压力也变大了。既要带拓展、讲新课,还要在几百上千人的大会主持、发言,这是,如果讲的不好就会很丢脸。这逼着自己在上台前就要做更多的准备,不仅仅是讲什么,而是通过理解业务,去思考为什么讲这些,而不是其他的,有没有什么新的可以讲。这就挂上3、4档了。
第四,就是到了乙方。我曾经开玩笑的说:“在甲方讲课讲不好,最多丢点面子,都是同事,也不会真的过不去。但是到了乙方,讲得不好就不是丢脸的事了,而是丢单子。”所以,巨大的生存压力下,逼着自己继续学,继续前进。

在学习这件事上,老师才是真正下苦功夫在学习。课堂上,学员不好好学,对老师一点影响都没有,反而影响了自己。所以下次听课、培训时,可以想象如果这一段、这个课让自己来讲,会怎么讲。
你会发现这样带来的学习能力和效率的提升比高考复习时效果还好。
第五级 进化
前面说的四级都是聚焦在自己和内容上,好像几乎没有谈听众分析啥的。但是演讲课程本身是会强调听众分析的。
是的,在“想说就说”里,我们也提到,演讲是自己、听众、主题内容三者关系的处理。
但是对学习演讲的人来说这三个元素并不是同时前进的,会有这样一个过程:稳住自己→整理内容→讲好内容→关注听众→回归到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对自己的理解)。
因为演讲者是演讲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所以经常演讲,也容易迷失自己,因为你听到的都是欢呼、掌声,感觉自己讲的都是真理,都是能帮助大家摆脱苦难的真知。
所以,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演讲呢?

以前我们都认为是人类驯化了野生稻谷,但现在有研究说,可能发过来也成立,因为农业的发展发达,也造就了人类的历史,特别是中国。
以前我们都认为是人类驯化了狼变成狗,野猪变成家猪,现在也有研究说,反过来也成立,狗、猪的烟花也反过来塑造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同样的,病毒与人类也是互相影响的。
你看,这些相互影响的过程,就是烟花,没有主角,但都是主角。
那么演讲呢?为了听众,还是为了自己。为了听众,你可能要讲一些他们爱听的,但如果为了自己,可能就会面对没有什么听众的局面。
这个阶段,在我看来是一个千人千面的答案。这也是人生修炼有趣的地方。
非此·杰拉德说:
“一流的智慧,就是大脑里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但是依然可以正常行事。”
用在第五阶段,我认为再合适不过,因为这个阶段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最后,分享一个特修斯之船的故事。

特修斯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是最为古老的思想实验之一。最早出自普鲁塔克的记载。
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
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
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
我姐曾经对我说:“全家人都很诧异,你现在居然是搞培训的。”
我问,为什么会这么诧异呢?
我姐说:“因为你小的时候很内向,经常自己一个人玩半天,甚至可以不说一句话。”
这么多年上台演讲、讲课,我觉得我就是那艘特修斯之船,我还是原来的我吗?
你愿意来和我们一起通过演讲修炼自己,寻找不同的自己吗?
–The End–
幼小初稿学习群,学习精品辅导课程,添加 微信:fqy121389 备注:小初高!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yiketang.com/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