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词汇量多少,,雅思词汇量要求多少

gre词汇量多少,,雅思词汇量要求多少

前两天看到一些人在争论之前争论过的很多问题,有些感想,所以把一些经验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为什么留学领域有着这么多的困惑和争论

但凡在留学论坛或者相关圈子里待一阵,就会发现这个领域存在着非常多的困惑和争论,论坛上的信息越来越丰富,然而有困惑的人却越来越多。类似于GPAGRE、IBT重要还是不重要?硬件和软件到底谁更重要?推荐信找什么样的人写?这类话题一旦提出,必然会引起一番争论。关于这个问题的原因我在 《老生常谈的问题——GRE,对研究生申请重要吗?》这篇文章中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不过如果说从根本上讲,导致这个情况出现的原因有两点。

1.美国人才筛选逻辑与国内存在很大不同

教育制度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高等教育更是如此。由于美国是一个善于向自己的过去学习的国家,有很强的自净功能,所以他们就建立一个让所有人都觉得人人平等的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正如一名在明尼苏达大学的中国教授所说:美国的教育可以把一个学生的数理化都教得很差很差,却让这个学生相信自己画的画很像毕加索。整个系统完全就是有预谋地忽略学生的缺点,同时拼命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优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在进行人才筛选时必然也要综合衡量一个申请者。(无论是出自内心还是出于法律的约束)所以平时的学习成绩(GPA)、语言能力(IBT)、类似于国内高考或考研的标准化考试成绩(SAT\GRE\GMAT\LSAT\MCAT)、老师的评价(推荐信)和自己的评价(个人陈述、论文等)都会成为判断是否录取一个学生的重要因素。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因素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美国这个讲究个性的国家,连大学也跟人一样,有着自己的个性——同一个实力档次的学校对于同一个因素(比如IBT)的要求可能差得非常远。除此之外,同一个学校的同一个系,同一个系里的不同教授对同一个因素的看法也会不一样。

这套筛选制度对于从小遵从按照考试成绩进行排名、升学的中国学生来说无疑是陌生的、复杂的。就像曾经当国人遇到SAT考了满分的孩子但未被美国名校录取的情况时非常愤慨,认为学校歧视中国学生。这完全是由不了解美国的大学录取制度所致。这种思想上的误区是导致大家在留学申请上存在众多疑惑的深层次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2.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了解

除此之外,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很多人在遇到这套筛选制度时出现误解的原因。且不说二三十年前了,即使是在信息非常丰富的今天,这种情况也仍然存在。就像我在《老生常谈的问题——GRE,对研究生申请重要吗?》一文中所讲的,由于整个留学圈子的信息量太大,如果一个人不是绝顶聪明(指那些所谓的“牛人”,能力超强、效率很高,可以在短时间内从海量信息中去伪存真,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者有一个良好的留学传统氛围,那么他将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浸泡在这个圈子里,才有可能获得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其实有很多在美国读本科的孩子,对美国大学的申请了解也很有限。。。)

举一个简单的事实:单就美国而言,一共有3600多所正规院校、公立大学、大型私立研究型大学、社区学院、文理学院LAC),在这些学校中,中国学生常申请的学校有美国综合Top250(申请研究生),LACTop100(本科生一般LAC和综合大学都会申请,也有150-200多所适合考虑申请的学校),如此多的学校,如此多的院系,如此多的专业分支,同时各个学校的申请政策都各有特点,那些申请中涉及的因素的考察重视程度各有特点。因此需要大家了解的信息量就可想而知了。即使对于只申请一个方向的学生而言,也要从几十甚至上百所学校中筛选出最适合自己的学校,不同的系要求不一样,同一个系,不同教授的研究重点和看重的东西不一样,如果再加上教授的人品性格特点及经费情况,要想弄清楚也实属不易。

二、常见的误区现象以及应对方式

1.由以上情况导致的误区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经常能够看见因为不了解而导致的一系列现象:

我学长(老师、父母、同学、父母的朋友)跟我说要先考IBT,如果能过×××分,就可以去准备GRE了;学长说GRE sub很重要,对拿录取通知书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一定要考GRE sub;PS开头一定要如何如何写;我看到之前有人GPA、GRE不如我,所以我应该能拿到这个学校的录取通知;我看到大家都说USC每年发很多AD,很水,不是好学校……

我们国人本身从众心理就有些严重,加上对申请的本质或者根本目的、流程等情况不太了解,这种情况下将别人的经验直接套在自己身上,所以经常会出错。这些年见过不少因为这种错误而导致耽误申请和学习的学生,实在非常遗憾。所以我一直强调:适合别人的东西用在你身上不一定就对!(古话叫:彼之蜜糖,己之毒药)

美国申请是case by case的(视具体情况而定的)。

2.如何避免陷入误区

如果不想陷入误区,首先要形成一个概念:申请是综合考虑的,是“申请”,而不再是“考”。如果不能转变这个观念,不能正确认识申请,那么就如同对一个错误的问题进行回答。即使答案是对的,最后的结果也是错的。

其次,一定要养成做功课的习惯。因为留学的问题太多太多,没有任何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能够告诉你所有的答案。所以我们必须靠着自己的努力,利用各种资源查找资料,这样才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同时,留学申请领域,以终为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如果知道了某件事情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那么就能根据这个最终目的和自己现有的资源作出分析和判断,从而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关于以终为始,推荐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再次,进行逻辑分析。当通过足够的研究,了解了留学申请中需要掌握的各种信息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了。

例如:别人说你要在IBT到了90以后再考GRE,你是不是一定要这么干呢?

之所以说要把IBT搞到90再去搞GRE,那是因为GRE的词汇量是托福的两倍。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上来就搞GRE,可能直接被难度劝退了。所以你要问自己:我的基础如何?如果已经有了很不错的基础(四六级手拿把掐过600),同时自己喜欢先难后易,那么你就可以直接从大一开始备考GRE,搞定GRE之后,后面捎带手解决掉托福就行了。而且GRE有效期长,大二搞定也不用担心申请时过期的问题。

同理,如果我们知道GRE sub的用途和意义,在自己申请的情况下是不是需要考、需要到什么程度,同时再判断自己的时间情况和英文基础以及自己是擅长考试还是擅长动手。如果自己不擅长同时进行多项工作,而且英文基础不好,但动手能力强于考试能力,sub考不出有效成绩,还不如放弃sub,专心研究在这个部分拿得出的更有杀伤力的武器。否则就选择考sub。

总之,一定要采用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先搜集足够的信息,然后进行逻辑分析和判断,才能够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

切记不要盲从,网上的案例有参考价值,但是有很多信息是被有意无意地隐去了的。也许有人会把自己的背景(GPA、Paper等硬件、软件信息)简单化,说自己是通过“套磁”拿到奖学金的,而且只申请了一所,于是肯定有人会说“套磁”太重要了。但是你不知道的是,他所申请的那个学校里要他的教授其实认识他在国内的导师。所以当你全面了解关于“套磁”的详细情况之后,就会知道如何客观地看待网上的信息了。

祝好~

我是水哥,16年没有脱离一线的奇葩留学咨询师,致力于用留学过程,

发掘英雄种子,规划科学路径;助力有志青年,开创美好人生。

幼小初稿学习群,学习精品辅导课程,添加 微信:fqy121389  备注:小初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1889753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yiketang.com/5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