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原文带拼音及翻译,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出师表原文带拼音及翻译,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诸葛亮的“道”。

忠诚

223年,刘备新丧,刘禅刚刚登上皇位。正是“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的动荡之时。魏国看到了机会,认为可以兵不血刃将蜀国平定。于是,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分别写信给诸葛亮。无非是魏国一统天下指日可待,这是天意。而天意不是人力可以抗拒,以此劝诸葛亮不要逆势而行,应该率蜀国臣民臣服于魏国。诸葛亮不屑于回信,而是写了一篇文章,名为《正议》,来昭告天下。其大意为:

一、借古喻今。昔时项羽实力强大,挟帝王之威,却不知以仁德对待百姓,最终身败名裂,遗恨千古。如今魏国没有吸取项羽灭亡的教训,反而效仿于他,就算曹操有幸不死,曹氏子孙也必将覆灭。

二、怒骂魏臣。写信来劝降的四个人,诸葛亮称之年纪老迈却顺从贼子之意。如同当年陈崇、孙竦称赞王莽篡汉一样,摧眉折腰于反贼,最终必将死于反贼之手。

三、不齿曹氏。诸葛亮说,曹操在汉中败遁,方知窃国之难,很快就染病身亡。曹丕只知骄奢淫逸,却阴谋篡夺帝位。汉贼誓不两立,此忠臣与君子之所为也。

四、蜀汉必胜。《军诫》中有言,如有一万名士兵,身怀必死之决心,则必将横行天下。上古时期轩辕黄帝仅率领几万人马,尚能制服四方,平定天下。诸葛亮说,蜀国有十万军队,替天行道,征讨有罪之人,无人能够阻挡。

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只字未提自己如何忠于蜀汉。然言辞锋锐有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他坚持要北伐曹魏的信念,还有对汉室正统绝对的拥护。这就是诸葛亮的忠贞不二,堪称君子之德,国士之风。

另外,《袁子正论》一书中有记载说,赤壁之战前,东吴重臣张昭就曾向孙权举荐诸葛亮,被诸葛亮断然拒绝。

正如《出师表》中所言,刘备的三顾茅庐给了诸葛亮前所未有的最大礼遇,诸葛亮因感激知遇之恩,而以一生的忠诚给予回报。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更为重要的,是诸葛亮维护正统的理念,和匡扶汉室的理想。对他而言,忠诚和理想已经融为一体,渗入血液之中,这是他一生的使命。

出师表原文带拼音及翻译,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勤政

刘禅登基后,对诸葛亮说:“朝廷政务由您来全权处理,我只管祭祀宗庙与先祖。”此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勤于政事,甚至到了事必躬亲的地步。

某日,诸葛亮亲自查核文书档案。丞相府主簿杨颙进言说,治国如治家,需分工而为。比如一个家庭,有奴仆负责耕种,婢女负责炊事,公鸡早上打鸣,狗在夜间吠叫以防盗贼,牛拉重货,马跑远途。作为一家之主,不用事事亲为,一切便可井井有条。这并不是家主的智慧才能不如奴婢与鸡犬牛马,而是家中自有家法。从前汉代的名相丙吉陈平等都知道自己处理重要事物,其余事务安排到其它主管部门去做。如今您主持朝政,竟然亲自校对文书,这也太过劳累了。诸葛亮默然,后道谢于杨颙,而后依然故我。

234年,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曾派遣使者前往魏军军营与其主帅司马懿会晤。司马懿丝毫未提军事,反倒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日常生活,如休息、就餐及如何处理军中事务等。使者如实相告:“我家丞相每日早起晚睡,饮食不过数升。但凡要惩罚二十军棍以上的案子,丞相都要亲自处理。”不得不说,最了解你的人,往往就是你的敌人。司马懿听闻使者所言,说了一句话:“诸葛亮要死了。”果然,这年八月,诸葛亮重病不起,很快便病逝于军营之中。

时时勤勉,丝毫不敢松懈。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原文带拼音及翻译,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廉洁

诸葛亮为官极为清廉,他从未因权势而谋一己之私利。很早的时候,诸葛亮向刘禅上过一篇表文。其中写道:“臣在家中种有桑树八百颗,薄田五十亩。臣家人的吃穿用度,还略有宽裕。而臣长年随军在外,别无开销。衣食住行,全部有官府供给。臣也没有另外经营其它产业,用以增加家产。到臣死了以后,不要给予臣家中多余的财物,以致辜负陛下对我的恩宠。”等到他去世之后,所有人都知道了,一切都正如诸葛亮所言,果真是清贫至极,家无余财。

临终前,诸葛亮立下遗嘱说,把他安葬在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依山造坟,墓穴不要太大,放下棺材即可。入殓时只穿平时的衣物,更不要任何陪葬器物。

一国丞相,廉洁如斯!

出师表原文带拼音及翻译,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务实

诸葛亮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天下形势中看清真相,从而制定最简单有效的策略。

比如《隆中对》。诸葛亮看到了曹操的强大,其难以抗争,只能赞避锋芒;看到了孙权羽翼已成,却实力稍弱,可以与之联手;看到了刘表刘璋之流难以长久,基业必会易于他人。于是,他以《隆中对》谏言刘备,与孙权结盟,赤壁大败曹操,进而谋取荆州、益州,最终建立蜀汉政权。

比如平定南中。诸葛亮出征前问计于马谡,马谡说要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深以为然。这才有了后来对孟获的“七擒七纵”,使得当地夷人、蛮人皆心悦诚服,很快便平定了叛乱。其后,诸葛亮考虑到因粮食、仇恨、信任等问题,并没有在当地驻军和安排官员,依然令其自治。此后,直到诸葛亮去世,南中四郡再无反叛。

比如孙权称帝。229年,孙权即皇帝位。此时,正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之际。蜀国大臣中有多人认为,孙权僭越之举,名不正言不顺,应与之绝交。诸葛亮力排众议,他劝众人要权衡利弊,目光长远,不可逞匹夫之勇。曹魏强大,与孙权结盟可以互为援助,更无后顾之忧。因此,诸葛亮不仅没有谴责孙权,还派使者前往东吴为孙权祝贺。此后,蜀吴联盟愈发稳固,诸葛亮得以继续他的北伐大业。

因其务实笃行,故能行稳致远。

出师表原文带拼音及翻译,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执着

执着来自信念,执着来自责任。

从228年到234年,诸葛亮在七年间连续进行了五次北伐。

曹魏一方深知蜀道难行,若要灭蜀,需发十数万大军,征调三倍的随军劳工,当真是劳民伤财,还未必能一战而胜。因此曹魏采取的策略是严守边境,以逸待劳。彼时魏国愈强,蜀吴愈弱,则会以最小的代价平定天下。

诸葛亮明白这个道理。蜀国若求稳缓进,只会坐以待毙。因此他不断发动北伐,主动出击,以攻为守,不想给魏国以喘息之机。但肩挑重担,脚踩薄冰的诸葛亮更明白双方的实力差距,他难道相信孱弱的蜀国真的可以击败强大的魏国,恢复汉室吗?

答案是否定的。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曾向刘禅上表说:“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能逆睹也。”这个意思是说,诸葛亮为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会不惜自己的生命。至于伐魏兴汉是否能取得成功,诸葛亮难以预判。其实,他很清楚,成功的可能微乎其微。

或许他只是想竭尽所能,在有生之年率领蜀军拿下陇右,为将来夺取关中地区,进一步占据中原而奠定基础。人力有时而穷,何况在军力、物力上,蜀国也相差太远。事实上,五次北伐,几乎全是无功而返。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诸葛亮的执着。

出师表原文带拼音及翻译,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为臣之忠贞不二,为官之廉洁勤政,为人之务实执着。

这就是诸葛亮的“道”。

以道驭术,术必成。终其一生,诸葛亮的智慧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施展。虽然没有做到无往而不利,但他取得的诸般成就也足以令世人惊叹,令后人敬仰。

图片来自于网络

幼小初稿学习群,学习精品辅导课程,添加 微信:fqy121389  备注:小初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1889753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yiketang.com/4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