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站在庐山上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东尼·博赞创作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来学习各种知识。不管是古人还是总结大脑工作规律的学者,都在提醒我们:学习不可看山是山,尝试跳出学问本身来看待学问,这样你会得到更多。
这本《课本里的中国》就向我们展示:我们可以站在祖国版图上,将课本的典故一一对号入座,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34个省的行政区划,长江分南北,黄河养华夏。我们在教材中学到的那些零零散散的知识,一下子就有了顺序,学习也不再杂乱,把课本知识系统化也不再是海市蜃楼。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教材是指人教版教材,这套教材承载着几代人的学习生涯,也成为我们长大以后回忆的“暗号”。里面从文章到字句都经过层层筛选把关,在思想性和文学性上是值得信任的,也长期被作为课外读物以及教辅教材的参考书。
《课本里的中国》一共讲了34个省份在课本中出现的相关古诗词、篇章片段,内容包含人文、科技、地理、历史等各个方面。每篇文章的作者都会用这个省份中最富特色,最有名的地点、古迹作为开始,以便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每一个走进自己家乡的人们都感到心潮澎湃,倍感亲切。同时,即便这个省份不是自己的家乡也没关系,因为你能在这里看到很多熟悉的地名、诗词和场景,如果说所有你知道的知识是“人生故交”,那些第一次见面的知识将成为你新的朋友。
我的老家在山西,所以,打开书我第一页就翻到了山西省。一首《登鹳雀楼》把我带回了山西的最南端——永济,在这里,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为我们展示了“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色”。说到山西,无论如何也绕不过的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了。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绘黄河的文字:“黄河从最北的偏关县老牛湾撞开山西大门,继而奔腾向南,飞流直下500多千米,至吉县骤然收窄,跌落30多米,形成蔚为壮观的壶口瀑布……”看到这里,我们不妨拿出地图,找找偏关县,看看黄河是如何奔腾向南,壶口瀑布到底在中华大地的哪个位置上。在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就有一篇课文叫《壶口瀑布》,课文中详细描述了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带我们了解了壶口瀑布的成因,此时再读课文,必然是另一番感受。
课本中的山西,还提到了治水的大禹,在山西河津的龙门山,大禹带领人们开凿龙门,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谈。还有佛教名山五台山,在这里,文章又勾连了抗战时期的国际友人白求恩,他曾经就在五台山工作过,这篇课文叫《纪念白求恩》。
山西是一个历史底蕴十分丰富的省份,素有“表里山河”的它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变迁,哪怕是课本中的知识点也远不能传达它的万分之一,但是我们可以由此出发,一步步地深入地去了解它的历史,它的风土人情,这一步步的探寻,也正是在展示着我们对祖国的深切热爱。
我们来看看书中提到的知识吧!走进北京,我们要到天安门、故宫、颐和园走一走;来到天津,“俗世奇人”们的绝技,你得知道点儿,而且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天津蓟州区黄崖关长城的瓮城广场上,矗立着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塑像;走进河北,你会遇见荆轲、廉颇、蔺相如,还有可爱的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上的五壮士,还是会让我们热泪盈眶;走进内蒙古,你会知道,这里不仅是牛羊的天堂,还是恐龙和猛犸象的故乡;走进辽宁,我们不能忘记雷锋,也会知道,就是在这里,周恩来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铿锵有力的话语……短短的篇幅,我无法带你一一走进祖国的这些历史与河山,请你翻开本书,一字一句来读吧!
在每一个省份的开篇,都有一幅绘制精美的图画,图画的内容是本省最著名的景点,祖国山河在手绘水彩画中展现,与照片和视频又有不同,这种不同在风韵,在细节,在色彩,这是一幅幅“别人眼中的风景”,当然,你也可以画出你眼中的山川湖海。

这本书的创作,最初来自《光明日报》人文地理版近些年来推出的“课本里的中国”系列专栏报道,意在唤起人们儿时在教室里、课堂上留下的美好会议,激发起广大读者对祖国、对家乡的身后情感和由衷向往。如今结集出版,让学习变得更加便捷。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务必在手边放上一本地图册,在地图的加持下,文章的内容的融会贯通将更容易实现,读书也会变成一件其乐无穷的事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本书会让你有出行的想法,想要去验证一下书中的所有,但愿有一天,我们都能够走出课本,真正让双脚踏遍祖国的每一寸山河。
幼小初稿学习群,学习精品辅导课程,添加 微信:fqy121389 备注:小初高!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yiketang.com/4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