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8年,中国青年杂志、农村青年杂志、团中央组织部、团中央宣传部联合举办“中国共青团五四奖章”评选活动,在全国地级、县级和基层团委书记、副书记中,评选出“中国共青团五四奖章”获得者。
当时,全国、福建省、三明市分别有1000名团干、19名团干、3名团干荣获“中国共青团五四奖章”,而我也非常荣幸地获得了这个中国共青团的最高荣誉——中国共青团五四奖章。

一是得益于组织的推荐。我能够获得这个奖章,得益于明溪团县委的积极推荐。因为当时的评选要求要有团员青年推荐,或者团组织推荐,或者党政部门推荐,没有被推荐者不能作为奖章候选人。可以说没有明溪团县委的积极推荐,就没有我获得这个奖章的机会。
二是得益于领导的关照。我能够获得这个奖章,得益于1987年担任明溪团县委书记的徐铮(后来当到三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特别关照。
1987年徐铮担任明溪团县委书记,在推荐省、市优秀共青团干部时,由于分配给明溪县的省优秀共青团干部的推荐名额只有一个,当时团县委把这个名额给了县直机关团委书记,而我只是作为市优秀共青团干部的推荐人选,没想到在公布结果的时候,我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共青团干部。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出乎意料的结果呢?我觉得,肯定是明溪团县委书记徐铮利用兼任三明团市委团务部部长的便利,为明溪县再争取了一个省优秀共青团干部的名额,才让我有机会被评为福建省优秀共青团干部。
我想我被评为福建省优秀共青团干部,也为我获得这个奖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没有徐铮书记的特别关照,我就不可能被评为福建省优秀共青团干部,也就减少了获得这个奖章的可能。
三是得益于自己的努力。我能够获得这个奖章,也得益于自己的不懈努力。
当时,“中国共青团五四奖章”评选标准中的第一条标准就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对改革中的共青团工作有实践和理论上的建树”。
我个人努力在实践中创新、在理论上总结,也为获得这个奖章创造了条件。
在实践中创新方面,我针对以往开展共青团活动存在零敲碎打、效果不佳的问题,大胆尝试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创新开展中学共青团活动的方式,以学期为单位,从86年起,先后设计并组织开展了以“学英雄、树理想、见行动”为主题的理想系列教育活动、以“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为主题的法制系列教育活动、以“未来建设者在行动”为主题的实践系列教育活动等独具特色的专题系列教育活动,有力?有序?有效?地促进了团的教育的系统化、常态化?、规范化,得到了三明团市委的充分肯定。
在理论上总结方面,我针对中学少先队处在小学向中学过渡、少年向青年过渡、少先队向共青团过渡的“三个过渡”时期的特点,为了填补这个团队衔接的“中空地段”,组织创办了三明市第一所“少年团校”,被三明团市委在全市中学中推广,并得到了时任团中央书记冯军同志的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我对我们创办“少年团校”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提炼,形成了题为《办好“少年团校” 搞好团队衔接若干问题刍议》的理论研讨文章,在1988年全国少先队工作小论文评选中被评为优秀奖。
我想当初自己如果没能在推进共青团工作的实践中有所创新,没能在做好共青团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就不可能能够获得这个奖章。

今天发布的是我撰写的“做人做事做官?智慧?”系列文章的第244篇,欢迎友?友?们关注、点赞、收藏?、转发?、评论、留言?,“多思多想”将与您分享更多的人生感悟!
幼小初稿学习群,学习精品辅导课程,添加 微信:fqy121389 备注:小初高!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uyiketang.com/3509.html